新聞資訊
工業廢水一直是水處理領域“難啃的硬骨頭”,近年來,園區模式為集中科學管制工業污水帶來了契機。為了不留隱患,工業集聚區污水治理重在監管,智慧轉型也有望成為常態,走一條工業廢水治理的長效之路。
工業廢水集中治 園區管理助力減排常態化
來自環境保護部的消息顯示,截2018年1月底,已有2205家工業集聚區全面完成了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2148家完成自動在線監控裝置安裝。據悉,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是重點區域,目前已經基本完成任務。
當然,環保部相關負責人也明確,工業集聚區的水污染防治工作仍將繼續強化和落實,完成“水十條”任務只是硬性標準,也只是開始。業內相關人士更是指出,工業廢水,作為難“啃”的水處理“硬骨頭”,長效治理*。
而從目前我國工業污水治理的進程來看,工業集聚區的形成有利于統籌管控工業污水排放,并且對工業污水處理進行科學統籌規劃。這也是為什么,近年來,不少工業園區相繼落成,分散的企業開始向工業園區聚集,污水治理也在總量和質量上獲得階段性進展。
總體而言,各地都在鼓勵重污染企業搬遷入園,工業集聚區發展形態初成。但是,這也是存在先決條件的,即:堅守底線,不留隱患。進入工業園區并不意味著排污不受限,反而更看中節能減排的集約化管理效應。
因此,工業集聚區水污染治理如何管好是關鍵。環保部水環境管理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園內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要應納盡納,一滴不能漏,杜絕偷排、漏排等情況發生。”那么,工業園區水處理將如何過關斬將呢?
先,環保監管繃緊弦。按照環保部的規劃,工業集聚區將逐步實現“一園一檔”,推進數據化、信息化步伐。同時,中央環保督查的目標也會繼續指向工業園區的綠色發展,肅清超標排放、違規操作、設施缺位等問題。
其次,智慧轉型加速。一個生態園區,一個智慧園區,二者之間的契合點值得推敲。監管重在施壓,轉型志在求變,更多人開始相信,“生態智慧型”將成為工業聚集區的未來選項。水污染治理自然不例外,、便捷,360度*,24小時全天候,全覆蓋采集,智能化解析,這是清潔生產下的大勢。
再者,關系網統籌維系。縱觀工業集聚區關系網,污水處理總避不開園區管理部、污水處理企業和污水處理廠三方。例如,管理部門要把好環評關,企業要把好生產制造關,處理廠要把好工藝關,如此才能做好園區內部的工業污水治理工作。
總結起來一句話,自覺是基礎,監管是手段,責任是動力,實效是核心,工業集聚區污水治理正是要兼顧這幾點。截目前,各地都針對工業集聚區污水展開了重點監管,諸如廣西、江蘇、吉林、四川等地頻頻傳來捷報,示范試點快速建立,新老工業園區齊步治污。
工業污水成分復雜,治理難度大,“散亂污”更是嚴重阻礙了水污染治理進程。有鑒于此,依托污水處理廠,集中治水的園區模式有了用武之地。緊接著,管好工業集聚區污水治理就成為了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