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資訊
要去河北、山西出差,浙江姑娘顧明真點開APP,除了查天氣,還特意看看未來幾天當地的空氣質量狀況。“非常方便,現在實時監測數據和預報也挺準的。”小顧可能并不知道,這些數據,濃縮的正是生態環境監測工作這幾年改革的成果。
環境監測是環境保護的基礎工作,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高度重視生態環境監測改革工作。2015—2017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連續3年,分別審議通過了《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關于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fa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關于深化環境監測改革提高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的意見》等環境監測方面的改革文件,基本搭建形成了環境監測管理和制度體系的“四梁八柱”。
幾年來,我國生態環境要素監測網絡建設不斷提速,生態環境家底說得清、說得準,生態環境監測數據支撐決策,服務著萬戶千家。
水土氣三網初步建成,為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提供有力支撐
按照《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關于“全面設點、聯網、自動預警、依法追責”的要求,生態環境部不斷完善空氣、水、土壤等環境要素的監測網絡布局,擴大監測范圍,進一步提升對環保重點工作的支撐能力和水平。
空氣質量監測受關注,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布設1436個國控監測站點,且全部具備PM2.5等6項指標監測能力,加上地方建設的省、市、縣監測點位近4000個,形成了發展中國家大的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網。
不僅這張網為大氣污染防治提供了有力數據支持,酸雨、沙塵監測網也已建成。在京津冀污染傳輸通道“2+26”城市,還建設了顆粒物組分及光化學監測和降塵監測網,進一步提高了京津冀及周邊區域重污染天氣應對的精細化水平。
小顧看到的空氣質量預報信息,來自“國家—區域—省級—城市”四級重污染天氣預報網絡,這張網絡實現了對未來1—3天空氣質量預報,以及未來7天空氣質量潛勢預報。
逐月召開視頻會、半月通報各地進展,近,生態環境部對國家地表水水質自動站建設的調度緊鑼密鼓。截4月12日,959個需要地方新建的水站中,842個水站站房已開工建設,為7月底前全面建成聯網打下堅實基礎。
目前,地表水國控斷面從“十二五”期間的972個擴展到2050個,覆蓋流域1366條河流和139座重要湖庫,實現了說清水環境質量現狀和變化趨勢,基本滿足水環境質量評價與考核需求。對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和2856個縣級行政單位所在城鎮的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開展常規水質監測已成常態。與此同時,由38800多個點位組成的國家土壤環境監測網也基本建成。
環境要素監測數據是決策的基礎和重要參考,環境衛星遙感監測在重污染天氣、黑臭水體、自然保護區監管、環境監察執fa等重點工作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此外,每年對700多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開展的生態環境質量監測、評價與考核,為中央財政轉移支付決策提供了有力支撐。
對弄虛作假零容忍,確保環境監測數據真、準、全
數據質量是環境監測的生命線。過去,國家用地方提供的數據考核地方,這種“誰監測,考核誰”的固有制度,可能導致造假行為,曾經廣受詬病。
改革刻不容緩。按照國家考核、國家監測、數據共享的原則,2016年環境保護部全面完成空氣質量監測事權上收工作,有效提高了數據質量。
截目前,2050個地表水考核斷面已全部以采測分離模式開展監測,并實現平穩運行,監測數據更加真實、準確、客觀,地表水監測事權上收進展順利。
空氣、地表水監測事權上收,厘清了國家和地方事權與支出責任,化解了地方行政干預,減輕了基層壓力和負擔,實現了監測與考核對象脫鉤,是我國環境質量監測機制的重大改革,切實保證了監測數據獨立、客觀、公正。
然而,新的運行機制下,還有人對數據打歪主意。給監測取樣探頭“戴口罩”、用霧炮車降低監測站點附近污染水平??“花式造假”開始冒頭。
對此,生態環境部環境監測司司長劉志全明確表示:“對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零容忍,發現一起,查處一起,通報一起,絕不姑息。”
2017年6月16日,西安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判決,給采樣頭“戴口罩”的李森等7人因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獲刑從一年三個月到一年十個月不等。之后曝出的所有類似事件,均已做出嚴肅處理。
殺一儆百的警示作用很有效,但防患于未然,形成不敢造假、不能造假的機制更重要。生態環境部狠抓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各項工作,不斷健全質量管理體系。
同時,建立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監督機制,通過遠程監控與實地抽查相結合,采用飛行檢查、例行檢查、專項檢查等形式,加大環境空氣、地表水監測質量監督檢查力度,確保監測數據真實、準確、全面。
打造有文化的監測站點,給公眾了解環境、參與環保打開一扇窗
一則《生態環境部全面啟動國家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站文化建設工作》的消息,讓人有點匪夷所思——建個監測站房,難道還要搞文化噱頭?可是,打開建設方案文檔,站房示意圖一下子吸引了眼球。立足服務公眾,強化水站多重功能,正是“文化建設”的深意所在。
按照要求,每個水站站房都要充分應用新媒體,通過水站二維碼和APP應用,為公眾提供水質實時監測結果、歷史數據和變化趨勢等信息,為公眾參與和監督提供便利。
了解是參與的基礎,環境監測與百姓距離近,是公眾了解環境狀況的好窗口;向公眾開放環保設施,監測站點也是非常好的選擇。
3月28日,云南省環境監測中心站迎來了昆明一中西山附小的小朋友們。了解影響空氣質量的因素,查看動態的氣象變化和空氣質量變化,孩子們對空氣質量監測有了初步的認識。一名姓徐的同學說:“那么多不一樣的監測儀器很有趣,到監測站參觀讓我們長了見識,明白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環境監測是評估污染治理成效、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支撐,同時,監測為民,一方面要做好服務,方便公眾獲取環境信息,另一方面要承擔生態環境保護的科普功能。無論是新建的水站,還是大氣或者其他環境要素的監測站點,都要力爭成為本地區的“科普小站”,引導公眾走進、了解、信任生態環境監測,積極參與生態環境保護。